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 > 在线访谈

省农业厅: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开启农业强省建设新征程

浏览次数:669 次 分享到:
字数:4819字体:[ ]视力保护色: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我是主持人安然。

  今年,在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应该要算“供给侧改革”了。供给侧改革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其实不只是针对工业生产,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方向。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于湖北农业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湖北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农业厅巡视员邓干生,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开启湖北农业强省建设新征程”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欢迎您,首先请您给我们的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邓干生: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关情况。  

湖北农业面临四大矛盾

  主持人:湖北是农业大省,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湖北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产量位次居于前列、产品结构多元丰富、产业功能加快融合、物质装备显著提升、新型主体快速发展、质量安全稳定提高、改革创新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可以说湖北的农业基础是非常好的,那么为什么湖北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邓干生:要与时俱进,从农业主要任务看,经历了三个阶段:解决好有饭吃,不饥饿;解决好能吃饱、吃的花样齐全;解决好能吃好、吃的安全。当前和今后的任务是要追求吃得有营养、健康和多样化消费需求。这就是我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四不”:一是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供给主要以大路货为主,部分农产品存在“卖难”现象,优质稻、精品果茶、牛羊肉奶制品和名特优水产品的比重较低。粮经结合、农牧结合的高效模式研究开发不够、应用范围不广。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综合加工率约为67%、精深加工率约为18%,远低于农产品加工发达国家和地区90%的加工率、60%的精深加工率,产品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现象突出。二是农业产业体系不优。农业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存在不同程度失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较弱,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按照适度规模经营测算,到2020年全省需要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左右,目前培育条件能力有限,受过系统培育的职业农民数量不多,总体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家庭农场发展缺少有效政策支持。部分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亟待规范。三是抗风险能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2016年全省耕地面积5166.4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严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少产地烘干、冷藏和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弱化,科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服务社会化和服务效率不高;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迟缓,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营销、金融、保险等服务明显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四是农业生产方式不绿。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功能恢复与建设任务艰巨。据统计,2015年,全省农业源COD排放量为44.81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4.38万吨;播种面积亩均化肥用量26.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150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2016年,全省农作物秸秆产出量357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不到85%。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与农业系统有关的有18项,畜牧业禁养限养、水产业拆围禁捕、种植业减肥减药等工作需加大推进力度。

湖北农业供给侧改革基本路径

  主持人:确实,面对农业问题,要实事求是;解决农业问题,则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您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湖北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邓干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全省农业部门将对标省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立足职能位定、强化统筹协调、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农业强省建设新征程。我们的基本路径是,在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坚持一个目标。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加强农产品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创建,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

  --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推广良种、良法、良机、良艺、良制,推动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应用。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培育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主力军。

  --构建“三个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推进节本增效、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突出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激发活力。

  --加快“四区一品牌”建设。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着力培育“湖北粮、荆楚味”等地域品牌,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湖北特色品牌集群。

  --深化“两项”改革。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六大权能,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科学界定“三权”(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内涵、边界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方面功能,密切农业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湖北农业供给侧改革让农民得实惠

  主持人:说到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完善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民福祉上。您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为农村带来哪些改变?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呢?

  邓干生:农村变化:1.田好种,涝能排、旱能灌、地力不断提升,更有利于作物生长;2.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山更绿,水更清;农民实惠:1.通过提升机械化作业面,减轻劳动强度,把人工成本降下来,提高产品竞争力;2.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3.通过产品结构调优,让农产品能畅销并且有一个好的卖价;4.通过农村两项改革,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又能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成长。5.通过三次产业整合发展,既能拓展农业功能,又能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主持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有良好的素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而目前,湖北也确实涌现出来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请您介绍一下湖北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情况及下一步有何政策举措?

  邓干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也包括社会化服务组织、科研院所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支撑力量,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都高度重视,从创造政策环境、加强项目支持、落实税收减免、开展品牌创建、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加速发展、规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2016年底,全省专业大户达到83659户,家庭农场达到26648个,农民合作社达到77666个,龙头企业达到6489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8200多个,“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达到2950多个。全省还有18400多个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也在带领和服务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破解“谁来种田、怎样种田”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实施产业脱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农业强省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一些地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的“发展无序、规范无策、贷款无门、扶持无力”的四无问题仍然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下一步,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培育力度:开展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联创,培养一批集约化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实施农民合作社“提升工程”,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集中政策和资金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引导建立产业联盟,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区两园一基地”建设。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重点扶持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申请并获得专利、“三品一标”认证的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倾斜支持开展互换并地连片耕种,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农业PPP项目,落实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农业生产用电用水优惠政策,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入社入场工程。

  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推进全省惠农金融服务站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保险支持范围,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创新商业性保险,探索互助型保险模式,完善基层保险服务网点。

  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建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结对联系机制和粮食运输快速通道,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给予更多优惠和便利,加大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力度。

网友互动

  主持人:谢谢邓总的精彩发言。其实在这次访谈录制之前,我们就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湖北发布征集了一些对湖北农业感兴趣的网友的提问。其中一个网友“江水淼淼”,向您提一个问题,他非常关心明年湖北农民应该种什么,怎么种?

  邓干生:这位农民朋友的问题问得非常好,具有普遍性,也是我想和大家沟通交流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的建议总体可以概括为十八个字:保口粮、提效益;跟政策、得红利;看市场、调结构。具体来看,南部传统双季稻地区全面开展水稻集中育秧,继续推进水稻“单改双”;中部“三熟”光热不足地区适度发展再生稻,适宜区域推行“早籼晚粳”。鄂北岗地调优小麦品种结构,试点发展“黑小麦”等专用品种。同时,紧盯市场看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粮改饲”等,提升综合效益。

  主持人:网友“展望前行路”向您提问: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农业创业的背景下,众多资本下乡愈演愈烈,请问您认为在湖北农业领域投资和创业机会在哪?

  邓干生:创业机会和投资是一对孪生姊妹,相伴成长。湖北作为农业大省,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集成度、创新度、品牌知名度都有差距,后发优势明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是机会:

  1.农旅结合-农业文化与功能拓展领域。湖北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神农”故里、三峡文化、炎帝故里、三国文化、茶圣陆羽故乡、孝文化等,无不与农耕文明相关。将农业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与农业休闲观光深度融合,打造农业节庆文化、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功能等领域潜力巨大。

  2.精准智能农业技术领域。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内在质量提档升级。

  3.生态农业种养领域。种养加结合,林下家禽养殖、稻田水产养殖、循环农业。建立田园综合体。

  4.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机农业生产,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网友“神山满月”向您提问:说起来湖北也是鱼米之乡,可像五常大米一样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却很少,湖北的品牌有没有潜力?和那些名牌差距在哪里?

  邓干生:这个问题提得好,培育农产品品牌是当前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我省农产品品牌资源丰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1年保持全国第一位,鲜蛋、蜂蜜、食用菌、小龙虾等农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柑橘、蔬菜、肉类总产量居全国前十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前五位,农产品品牌培育潜力巨大。当前我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周黑鸭、潜江小龙虾、神丹蛋品等特色产品风靡全国,湖北粮、荆楚味,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钟爱。

  与五常大米等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相比,我省在以粮油、畜牧等大宗农产品品牌培育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方面与我省农业多样性的特点有关,另外我们在公共区域品牌培育、推介方面还显不够。今年全省第11次党代会作出了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培育“湖北粮、荆楚味”的决策部署。农业部门配合有关部门正在完善农业品牌支持政策,近期已启动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重点任务就是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前不久,我们推出了首届“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就是借鉴了五常大米品牌培育的经验。下一阶段,我省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支持补齐品牌建设中的短板,加快“四区一品牌”。(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着力培育“湖北粮、荆楚味”等地域品牌)建设,抓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分类指导,叫响湖北农产品的“荆楚味”。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我们相信,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一定能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新跨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再次感谢您作客今天的访谈。

  邓干生:谢谢大家。